原标题:菱花集团:科技融合工农商一体化发展

△1月16日菱花集团创新发展峰会暨安全绿色食品推介会在京举行

△江保安董事长(右二)关注“三农”问题,与农民深入交流

△梁山菱花生态工业园厂区一角

△生态农场白鹭飞
□吕光社 孟一 田晖
从年产14万吨精制味精大型生产线,发酵产酸率达19.8%、糖酸转化率达68%以上,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且没有一滴污水排出,实现了味精行业多年梦想的“零排放”;到副产品生物肥料100万吨氨基酸植物营养液在农业领域引发出一场绿色技术革命;再到菱花有机农产品挺进国内大型超市,每年通过循环经济获益2.6亿元……菱花集团依靠科技创新,拉长延伸“农业种植—生物发酵—生物副产品(有机肥料、蛋白饲料)—农业种植、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走出了一条“工农商大循环”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表彰了76家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菱花集团成为唯一入选的食品加工企业。
1月16日上午,菱花集团工农商循环创新发展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海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30多名嘉宾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菱花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果。会上,菱花集团董事长江保安信心满满地表示,“我们将按照‘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工农商互动’的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
科技支撑做强传统产业
整齐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国际一流的工艺设备,全自动的控制技术……走进梁山菱花生物科技生态工业园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该生态工业园采用淀粉无废化技术、高产酸优质菌株、新型发酵工艺等高新技术,投资已达16亿元,购置了先进的大型发酵罐、生物在线检测自动化系统等先进设备,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吨味精综合成本下降了18%左右,做到了增产、降耗、提质,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让味精这一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近几年来,菱花集团不断完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业设计中心,与国内外30多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及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0多项,申请专利100多项,已授权35项,获得科技成果16项,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率先推行了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味精清洁生产技术、“863计划”项目大宗发酵产品的绿色制造技术,引进开发微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将工业废水、废料转化为氨基酸植物营养液和生物饲料,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的支撑下,菱花集团产品已拓展到调味品、氨基酸、绿色食品、有机肥料、生物饲料、电汽能源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营养液浇灌绿色农业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菱花集团工农商循环创新发展峰会暨安全绿色食品推介会上,菱花集团所带去的绿色产品受到与会客商的青睐,纷纷签下订购大单,订货量已接近企业全年的产量。
产品热销的背后是菱花工农循环产业链带来的新优势。借“退城进园”机会,菱花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运用生物高科技手段,将发酵工业“废料”、“废渣”全部循环转化为富含各种氨基酸、有机质及微量元素的氨基酸植物营养液和生物饲料,成为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最佳肥料、饲料。其突出特点是“促进农作物健壮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效改良土壤、降解农药残留、杜绝面源污染”。
菱花集团坚持“高端规划、优质优价、让利于民”的农业开发三原则,采用土地流转、订单、合作经营三种模式,已投资1.28亿元,建立了4个农场,发展了5万多亩现代农业。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菱花集团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种、统一植保、统一施肥、统一收储、统一加工;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进了高筋小麦、优质水稻、高产玉米、优质莲藕等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了精播高产、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农艺节水等农业新技术,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秧、生物防治等种植新模式;建立了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到了质量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菱花集团现代农业取得了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低成本“三高一低”新突破。据权威部门检测,菱花集团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均已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面粉、大米顺利通过绿色认证;菱花小麦面粉湿面筋含量34.6%—35.9%,氨基酸含量12.97%,比普通面粉高出3个百分点;菱花大米氨基酸含量8.3%,比普通大米高3—4个百分点,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经专家现场测产,各种农作物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对照增产14%以上。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每亩降低300元左右。
为让农民从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取得更好的收益,菱花集团在土地流转中,每亩地流转费用按800—1000斤小麦市场价折算,国家农业补助仍然归农户所有,农民转为农场工人或季节工人,农民土地净收益和工资收益实现了翻番;订单农业、合作经营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以高于市场价10%以上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农民每亩增收400—500元。
完善产业链条
“大循环”铸就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工农循环延伸了菱花的产业链条,那么,对接商圈,则为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畅通了便捷之路。”江保安表示,“先打市场,后建工厂是菱花集团多年来经营管理的成功之道。”
为培育市场,拓展网络,菱花集团先后投资12亿元,构筑了全球化大市场网络,产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3600多家超市,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菱花人充分利用企业成熟的销售渠道和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优势,主打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在济宁市区设立了多家菱花生态产品直销店,推行了单位会员制销售,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并着手建设质量追溯体系。菱花生态农产品已进入北京、济南、青岛、上海及长三角高端市场,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卖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身为济宁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的江保安,开发市场的眼界放得更宽。他多次带着济宁的食品企业老总进京学习“充电”,请国家部委领导、知名专家学者讲解政策法规、发展走势、市场营销、信息网络,使济宁食品企业抱团闯市场,携手创大业,形成了共享营销资源、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发市场的命运共同体。在济宁,20多家协会认定的“名优食品连锁店”,让当地人品尝到真正的名产名吃。在上海、北京举办的市场营销培训、产品展销、发展战略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叫响了济宁品牌。
“十二五”期间,菱花集团联合加快建设工农商“113工程”:建设100亿菱花生物高科园,带动建设100万亩生态农业园和梁山全县建制的有机产品基地,建设300亿安全食品商贸物流产业园;力争“十二五”末,形成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40亿元的能力,新增就业3.5万人,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以上。
2013年01月27日 04:38 来源:大众日报 |